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5篇
  免费   1112篇
  国内免费   8071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81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533篇
  2020年   508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522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678篇
  2013年   667篇
  2012年   698篇
  2011年   688篇
  2010年   707篇
  2009年   740篇
  2008年   705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00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38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6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厦门地区夏季播种的抗热松花型台湾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品种为材料,比较各品种生物学性状、营养成分、矿质元素、能源、植物功能性指标,并以低能高营养的消费原则,采用平均隶属函数值对品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平均隶属函数值依次为‘雪松’(4.805) >‘香雪’(3.282) >‘雪丽’(2.279) >‘庆农S90’(1.037)。结合生育期考虑,‘雪松’为夏季较适合在厦门地区推广的松花型花椰菜抗热新品种。  相似文献   
22.
常海涛  刘任涛  陈蔚  张安宁 《生态学报》2020,40(12):4198-4206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灌丛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性能够有效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土壤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灌丛"肥岛"演变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有利于灌丛生态功能的发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首先综述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总结灌丛与土壤动物分布间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荒漠灌丛土壤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23.
为寻找利用黄芪地上器官计算根产量的方法,我们调查了1~3年生不同生长时期茎高度、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根)风干重量,利用直线相关和回归的有关方程,计算了茎高度和地上部分风干重、茎高度与地下部分(根)风干重,地上部分风干重与地下部分(根)风干重的相关性,提出了黄芪根产量的若干公式。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验证了这些公式。结果证明,利用果期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风干重相关性公式,可以从地上部分风干重计算黄芪根产量。  相似文献   
24.
为明确冷冻处理对驴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成熟48 h的驴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冷冻处理前后驴肉pH值、含水量、解冻损失、挥发性盐基氮、肉色等理化及感官指标,发现冷冻前后驴肉pH值、含水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部位肉常温解冻损失不同,冷冻处理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上升,L*、a*下降,b*变化不明显。为达到规模化驴肉生产的提质、减损、增效的目的,有必要针对性的开展驴肉贮藏及解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5.
土壤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植物—微生物联合原位修复是通过微生物与植物的联合作用,分解植物根系周边土壤中的有机物,具有安全,经济和高效等特点。本文结合文献,重点介绍了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原位修复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6.
程天亮  王新平  马雄忠  潘颜霞 《生态学报》2022,42(16):6778-6789
干旱区灌丛植被空间格局受多种物理和生态过程影响,能够指示生态系统的状态。研究通过量化灌丛斑块大小的空间分布来评估阿拉善高原东南部覆沙荒漠植被生态系统的状态,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分析灌木种群的相互关系,以阐明不同灌木种在斑块格局形成中的作用,并结合土壤条件及下垫面粗糙度等指标验证评估的准确性,探讨灌丛空间格局差异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样方2灌丛斑块大小符合截尾幂律分布,其他样方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前者的空间结构及生境条件均优于后者,说明植被空间格局可以准确表征生态系统状态。在局地尺度上灌木种内和种间呈现不同的相互关系,以竞争关系为主导是导致斑块破碎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小灌木(如猫头刺)的种内互利关系有利于促进多样化斑块形态的形成,而大灌木(如沙冬青和蒙古扁桃)种间的互利作用则有利于形成异质性更强的复杂空间格局。基于灌丛斑块的空间格局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可为保护和恢复生态脆弱区受损植被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7.
混交对亚热带针叶树根际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交阔叶树是退化红壤区针叶林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养分供应和转化是评价混交效应的重要参数,但混交后针叶树根际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还不清楚。选取退化红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纯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ann)纯林及其补植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形成的马-木混交林和湿-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4种林分下针叶树根际土壤,测定速效养分含量、氮矿化速率、氮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探究混交对针叶树根际土壤氮供应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分析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混交显著增加了针叶树根际土壤铵态氮,矿质氮和有效磷含量,而对硝态氮影响不显著。根际土壤氮矿化以硝化作用为主,混交后针叶树根际土壤氨化速率降低了27.0%,硝化速率增加了55.4%,而最终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24.1%。两个树种间,马尾松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湿地松。针叶树根际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总微生物生物量及真菌/细菌比在混交后显著增加,且马尾松根际土壤总微生物和真菌生物量分别比湿地松高18.9%和27.0%。同时,针叶树根际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混交后显著增强,且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与微生物指标和酶活性正相关。总的来说,混交阔叶树显著提高了针叶树根际土壤氮供应,以此应对阔叶树混交后带来的养分竞争压力,而马尾松倾向于积极性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加土壤氮矿化以适应外界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28.
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试验林分树高生长划分为5个生长类型,按不同生长类型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杉木施肥后2年生长期的树高年生长量表现为,生长类型好的群体对施肥有更好的持续促进高生长效应;生长类型差的群体,在施肥量相对少时高生长持续效应不明显,当施肥量较大时能有较好的树高年生长量持续生长效应。不同生长类型杉木胸径年生长量对施肥量的响应表现为,相同条件下,好的生长类型比差的生长类型有更好的胸径年生长量效果,施肥量相对不足时,差的生长类型群体胸径年生长持续效应逐渐衰退,好的生长类型对施肥有更好的持续促进生长效果,施肥量大对胸径年生长有更好的持续促进作用,与树高生长表现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遗传品质好的杉木群体对立地适应能力越强,有更好的耐瘠薄能力和更好的年生长量。施肥措施对不同遗传品质生长类型杉木树高与胸径年生长量都有较好的促进效应,能有效恢复与提高杉木低产林分生长,为杉木低产与小老林林分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9.
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特征对于干旱地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樟子松和柠条固沙人工林为对象,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观测了林地0-200 cm土壤剖面的含水量、温度及微气象因子,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期内,两种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冻结期、补充期、消耗期和稳定期;依据土壤剖面的水分特征可分为易变层、活跃层和稳定层,但两种林地的分层深度有一定差异。在生长季内(5-10月),土壤含水量对大气降雨的响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降雨对樟子松人工林0-20 cm层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柠条人工林0-10 cm层的影响极显著(P<0.01)、20-60 cm层显著(P<0.05)。在土壤冻融周期内(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两种林地的土壤均表现为"单向冻结"和"双向融化"的特点;土壤温度是影响冻融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关键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樟子松和柠条人工林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分别为170 cm和190 cm,前者10 cm土层解冻时间要比后者晚11 d,可能与乔木树冠的遮阴作用有关。潜在蒸散与柠条林0-60 cm层、樟子松林0-20 cm和200 cm层的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樟子松林60 cm和160 cm层呈显著相关(P<0.05),这与树木蒸腾和土壤蒸发等综合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两种人工林的树种组成、树冠大小、郁闭程度和根系分布等结构特征不同会导致林地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异质性及其对环境因素响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30.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燕  刘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21,41(13):5106-5117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著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著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